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枝,另一枝,有“使……‘别枝’”之意。
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xi鄋):出现,展现。
树上睡梦中的喜鹊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了,以为天亮了,从一根树枝跳到了另一根树枝上;轻轻吹拂的夜风不时送来蝉儿的阵阵鸣叫。田野里稻花的芳一香阵阵飘来,喧闹的蛙儿好像在诉说着丰收的年景。
天边偶尔还可以看得见点点星光在闪烁,转眼之间山前竟然稀稀疏疏地下起了雨来。赶紧避雨吧,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拐过一段弯路跑道小溪的桥上,嘿,土地庙树林边的那家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眼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一爱一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一抚使等职。任职期间,曾采取过各种强兵富国措施。他一生坚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因此,曾长期闲居江西农村,熟悉了乡村生活。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一香给人丰收的想象。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弯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词人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一爱一之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全词笔调灵活生动,亲切轻快,情景交一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一逼一真。是古典词作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少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