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中国式过马路——关于文明现象的调查报告
怎样看待中国式过马路 ——关于文明现象的调查报告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不起规则。抱着“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态度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与“礼仪之邦”越走越远。
前言:一直很流行一个短语——“中国式过马路”,这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一交一通安全。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批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并非完全是斥责中国人素质低下、缺乏规则意识,网友带有戏谑的调侃,更多是在指责公共管理不到位、社会公平缺失等方面存在问题。听到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健康积极的心态,言之凿凿、沾沾自喜称"美国式过马路不如我们",这是五十步笑百步!这反映的恰恰是鲁迅先生笔下批驳的"弱民心态",只有阿Q才动不动和人家王一胡一比谁身上的虱子大呢。对此,我认为,中国式过马路不仅反映了如今人们对礼仪文化的漠视,更反映出素质的问题。那么,大家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二、调查报告
三、调查分析
大多数中学生对此表示:我们应该抵制这种行为。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你我心中。自觉遵守一交一通规则,共创美好未来!但仍有不少同学缺乏这种观念。认为无所谓。高兴就看指示灯,走斑马线,不高兴就直接横穿马路。认为这些事没必要管理。
小学生也能基本做到,反而是年纪稍大的刚刚成年的人、中年人经常违反这些规则。还 有文化程度较低的公民,常常不按规则行一事。
四、调查结果
大部分的人表示会遵守这个规,拒绝“中国式过马路”,文明过街,不会再因为无车辆行驶而随意闯红灯。根据调查发现,父母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很多人虽然知道闯红灯危险,但总觉得一交一通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不管是开车还 是走路,走在路上就有被撞的概率。因为没有人在出事故前就知道自己被撞(除非你相信黄历,一看今天"不宜出行"就呆在家里),否则就不会有一交一通事故。因此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生一交一通事故,而闯红灯的概率就更大。
然而对于红绿灯的时间设置也确实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许多“急事者”选择无视红绿灯。
"中国式过马路",这种晾晒让人感到脸红,因为谁都不是旁观者!
其实红灯的时间也并非那么长,等一下又何妨?但是“中国式过马路”并非是一个能短期解决的事情,这只能靠国民素质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整体一性一的提高。让社会形成遵守信号灯的礼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仪的问题既然有所流失,那么要补也很难补回来了。
五、建议
1、从自己做起
2、多学一习一安全知识,不可因为一时的小一便宜而破坏规则
3、大力宣传
4、相关部门要及时督促检查
5、红绿灯的设置与斑马线的位置应更合理些
六、祖国是大家的,我们应将祖国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遵守规则。实际上,对芸芸众生而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不同的是,有的人以自身的文明言行,最大程度地传递着"正能量",而有的人,则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甚至引发令人生厌的"负能量"。由此而言,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或驾车的时候,更应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中国式过马路"那群人中的一员?所以,不论你是不是,你都应该问问自己,是给社会添光了还 是抹黑了。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靠大局,还 靠细节。因此,我们要减少“中国式过马路”的次数。慢慢使这个词再不出现。
相关文章
推荐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