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目录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作品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作品注释

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操: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操: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作品译文

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作品释义

停顿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或“有欲买履之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句):以现代句式为“何不以足试之”。以:何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

而置之其坐(省略句):而置之(于)其坐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反义词

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作品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作品启示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作者介绍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拓展

《郑人买履》教案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想: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字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置之市,而忘操之。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5、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再指名读。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可不容易,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学会它,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进行学习呢?(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4)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2、小组探究学习

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五、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再讨论。)

3、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这则文言文故事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最大的特点。

4、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六、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我们一起来总结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七、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方法预习《刻舟求剑》,并把《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写一写学习《郑人买履》后的感受。

3、排练课本剧《郑人买履》。

八、当堂检测,查缺补漏:

九、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十、 查找“郑人买履”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或带“履”字的成语,全班进行交流。

如履薄冰、步履维艰、削足适履、如履平地

《郑人买履》教案2

《郑人买履》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4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二篇。课文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买鞋人,讥讽了哪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有趣好笑,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是陈述郑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没有买到鞋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联系紧密。用人物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点明寓意,引发读者思考。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紧扣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培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新时代学生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告诉学生做事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事求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古今词义,弄懂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电子课件、评分表、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一、采访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扮演记者,随机采访:你买过鞋吗?你是怎么买鞋的?带着尺码吗?

2.教师讲解:在古代,人们也将鞋称作“履”。板书“履”,指导写法、读音。

3.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就是与买鞋有关的,我们一起穿越,去看看一个古代的人是如何买鞋的,看看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借鉴。

二、学生自学,圈点勾画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数遍,读准字音,通顺句子。

2.抽查学生,正音(多音字:度、宁;易错字:吾,遂)。

3.听录音朗读,感受哪些地方读得比自己好。

4.出示朗读的节奏轻重,让生练习读出韵律来,齐读。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引导学生回顾读懂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比如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

2.学生用总结的方法,自主读书,试着读懂每个词语、句子,进而弄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间互相交流,特别是一些自己没有弄懂的字词。

4.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重点弄懂这几个疑难句子,如:“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等。

5.让学生将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小组学习,分组展示

1.观看《郑人买履》的动画短片,给它配音,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并试着加上自己的话。

2.小组内部展示朗读,并选出选手。

3.学生自由搭配,排练话剧。朗读郑人和路人对话的学生,认真思考想象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理,体会读时的语气情感。

4.让学生上台表演。

5.小组展示,由各小组学生予以评价打分。

五、总结全文,思考寓意

1.这个郑国人最终买到鞋没有?为什么?

2.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错在哪里?

3.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买履》相似的人或事?

4.寓言的特点就是借助讲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学了这个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扩展阅读,深化主题

1.展示课外阅读《郑人避暑》。

2.思考:这个故事又是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郑人是真的郑人吗?

3.介绍作者韩非和《韩非子》,明白韩非的变革思想和唯物的发展论。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背诵全文。

2.将这个故事讲述给他人听。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遇到文言文,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不能让学生产生怕学文言文、厌学文言文的消极心理。引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需要把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减少陌生感和距离感。

这则寓言是一个哲理寓言,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一个道理。学生只有在读懂故事的情节梗概之后才可以引发深思,对于故事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要把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与个人成长体验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个体意识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

《郑人买履》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句子,讲寓言故事;

4、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理解寓意,表演课本剧。

重难点的突破:

1、课前加强预习,以各种方法指导朗读;

2、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

教学方法: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道具:表演用的尺子和短绳子;

2、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问题: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不同体裁的文章,你能举例说明都有哪些文学体裁吗?

小说——《猴王出世》;古诗——《泊船瓜州》;寓言——《矛下盾》;剧本——《奴隶英雄》;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2、那么“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学习寓言不光要了解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其道理,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刚学了一则寓言《矛下盾》,能背吗?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板书课题),学生将课题齐读一遍。

3、指导书写,明确课题的意思。

“郑”字是左右结构,右耳旁,右耳旁的弯钩可以写大一点,如果是左耳旁,写弯钩时要写得小一点,以便让出位置给右边的部分,我们做个也要学会“礼让”;“履”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使“尸字头”要能包容里面的部分,我们做人也要学会“包容”。(教师示范书写,学生按要求书写)“履”解作什么呢?整个题目如何解呢?“履”解作“鞋”,题目的意思是“郑国人买鞋”。

【一、让学生举例说明文学体裁,帮助学生整理所学过的知识;

二、由“寓言”导入,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三、指导书写,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又教育学生做人,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读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听录音,听听“录音”是如何读的。(放录音,学生听录音)

2、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互相帮助,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能一组读得最好。(小组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点)

3、全班交流读书的情况

小组派代表朗读——评一评,读一读——小组比赛读——个别读——挑战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一、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同是也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二、读书是语文课堂上最好的学习方法,本环节采用各种不同的读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感受到成功和乐趣。】

三、说说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1、同学们,这则寓言是文言文,我们还要将它译成白化文,同样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相互交流,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举手,老师会帮助你们的;

2、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辅导;

3、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师生互相订正讲得不合理的地方,将课文的意思讲清楚。主要讲清楚“先自度其足”的“度”(度量)和“宁信度”的“度”(尺码),“反归取之”的“反”(回到家里)和“及反”的“反”(回到集市);

4、教师读一句文中的话,要求学生能讲出那句话的意思,不会的相互间可以提醒、帮助;

5、小组内再一次相互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6、改编成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故事,讲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可以引导学生补充以下内容:买鞋的原因,买鞋前的想法,来到集市上看到的热闹景象,没买成鞋的懊悔样,别人还有可能说的话,你对郑人的评价等。

要求:语句要生动,语言要得体,有礼貌。

小组交流——派代表讲故事——评一评,作进一步的补充,使故事进一步完整——再讲故事。

7、议一议寓意;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导学生以“寓言通过 的故事,说明了 ,讽刺 。”的句式来说完整的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看法,不求统一的答案,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1、从整个故事来看,说明做事不要太呆板,要灵活,善于变通;

2、从那个郑国人忘了带尺码,说明做事不能马虎,要小心,多带点记性;等等。

【一、语文课上如果不从语言文字入手,不谈语言文字,那么语文就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和魅力,对文言文来讲,讲清一些易用混淆的词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小组交流合作,互评补充,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每一个学生的想象;

三、“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讲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同时将教材内容转化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进一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在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将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就水到渠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地谈看法,这也尊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演演剧本,内化课文语言

1、同学们,则才大家说得很好,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呀?如果由你选择,你想演什么角色?你觉得自己适合演哪个角色呢?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2、演前交流:

A、要演好这出课本剧,每一个角色要注意什么?集体讨论。

B、作为那些围观的人,又可以说些什么呢?

3、演员上台表演。

4、演后小结,第二次再演。

【一、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演”是把文字具体化的过程。看到文字不是目的,必须驱动想象,从文字看到一幅幅图画,“演”就是从文字看到图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文章的旨趣,是一种可贵的情感体验;

二、能上台表演的学生是少数,但演前的交流却使每一个学生都做了一回“导演”,这是一个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群体的合作互补,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这种选择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积极状态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课堂达到又一个高潮。】

五、故事总结,迁移延伸

1、故事:同学讲课前收集的故事;

2、总结: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灵活变通,举一反三;不要被原有的经验所束缚,眼界要开阔。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

1、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通过描写一个只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而买不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动,讽喻性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分析

学生基础不十分好,对学习文言文和审议有难度,要多花时间识记背诵,教师还要多加引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词、句,深入领会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领会文章的含义;通过翻译掌握重点的词、句;讨论课后题目,领会寓言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活、工作中不应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实际;培养随情势变化而变更观念和方法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根据理解复述课文,明白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从学习审议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学以致用。

5、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寓言的材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和作者简介

6、课时安排:

一课时

7、教学流程设计

一、从平时买鞋的方式导入新课(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我们是怎么买鞋的?

2)板书课题

3)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人几种鞋样。

学生活动

1)踊跃举手回答

2)进入新课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巡查课堂,检查作业

2)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读误读

学生活动:

1)把作业摆在课桌上待老师检查

2)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作业。

三、了解寓言(约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有关寓言知识。

四、指导阅读,了解文章(约8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放录音

2)请同学跟着老师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读

2)积极朗读,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五、指导帮助,复述课文(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同学们翻译课文

2)请四个同学复述课文

学生活动: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怎样复述课文。

六、理清顺序,探究寓意(约24分钟)

教师活动:

1) 这则寓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请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放课件制作的动画,导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3)你觉得郑人买履中买鞋人可笑之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回答:

起因:把尺码放在家中

经过:发现忘带尺码,回家取。

结果:集市散了,没买到鞋。

2)思考、踊跃发言,回答自己的感受。

8、布置作业:(在黑板展示)

9、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给自己买鞋,忘带尺码,结果没买到。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提示郑人固执己见。

寓意: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10、教学反思:

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对故事的动画制作很有兴趣,踊跃发表自己的感受,不足之处:理解能力差,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在等待、观望,有点不知所 ,有待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郑人买履》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会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翻译课文。

4、领悟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重要词句。

2、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背默,形成积累。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关于寓言: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它常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作者 ,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探究板块

活动一: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买履者( )自度其足( )宁信度 ()()遂不得履 ( )

活动二: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

市罢( )而忘操之( )( )(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 )( )

活动三:翻译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

检测板块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同 )

②反归取之。(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欲买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取之( )

②试之(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5、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6、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

延伸板块

美文赏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解释加点字:

①田中有株( )

②兔走触株( )

③折颈而死( )

④因释其耒( )

⑤冀复得兔( )

⑥不可复得( )

⑦为宋国笑( )

⑧以先王之政( )

⑨治当世之民( )

⑩今欲以先王之政( )

2、翻译:

①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郑人买履》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1)郑人买履。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罢。

(9)遂不得履。

(10)何不试之以足。

(11)宁信度。

(12)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1、理解句意。

2、讲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郑人买履》教案7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鞋?那父母领你们去买鞋时,你们都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脚的鞋呢?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想买鞋的人与你们做法可不一样,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个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们学习哪些寓言故事?你又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3、每则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这则《郑人买履》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学生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无自信也”这几句中“度”的读音)

3、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在读“何不试之以足?”一句时,想象一下卖鞋的人现在心情怎样?应该怎样读?在读“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时,买鞋的人觉得自己的做法怎样?应该怎样读?师生对读)

4、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试读。

5、同桌俩猜猜这篇古文讲了什么意思?

三、对照注释,自悟句意。

1、同桌俩对照课后注释,一句一句地看、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说。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在检查“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时,多让几个学生交流)

3、出示以下句子,看看“之”字在不同的句中意思有没有变?

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四、回顾寓言,领悟寓义

1、播放《郑人买履》动画片。

2、让学生交流看后的感受。

3、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郑人买履这样的现象?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不能照搬现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

1、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选择自己的小伙伴把它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4、自学文言文《刻舟求剑》,领悟寓意。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相关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 《王勃故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注释 叶公好龙文言文翻译 叶公好龙文言文翻译

推荐热门文章

《王勃故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原谷谏父文言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 《王勃故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注释翻 叶公好龙文言文翻译 叶公好龙文言文翻译
优美诗句|风景的句子|花草树木|外貌神态|春夏秋冬|节日的句子|关心的话|表白的话|思念|情话|安慰人的话|微小说|歇后语|顺口溜|后半句|排比句|座右铭|生日祝福语|思念的句子|寄语|励志句子|英文句子|谚语|作文句子|早安短信|晚安短信|广告语|谜语|贺词|祝福语|对联|成语词语|造句|比喻句|评语|祝酒词|主持词|誓词|口号标语|成语大全|诗歌|散文精选|台词|反义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