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一操一,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一操一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一沦堕一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傅雷先生译《约翰.克里斯朵夫》之献辞
(一)
蹲在这个小镇一样的县城,久而久之就自然地孤陋寡闻和知足起来。除了通过网络片面知道一点外面世界的变化,仿佛已经脱离了社会和时代,一切都在想象中生活。其实人应该在比较中生活的,要么就躲起来骗骗自己,但总有必须面对现实的那一天。
看过一组漫画:一幅是一个妇人对她的大款老公唠叨——你看隔壁张教授多有文化、多儒雅,写了那么多文章,出了那么多的书,过那样的日子多充实、多幸福;一幅是张教授的老婆对自己老公的唠叨——你看隔壁李老板多会挣钱,家里什么都有,那才是人过的日子。
我们拥有的正是别人羡慕的,我们没有的正是自己羡慕的。就象钱钟书先生笔下的那种情形,城内城外的人都是一样充满了渴求。对大多数人来说,有和无,多和少,知识和金钱就这样对立而矛盾着。书生一样无法回避。
在经历了5.12地震重建近一年的2009年2月的一个黄昏,书生一个人留在乡上,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四周安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也听得见自己的记忆。那天我象一个哲学家一样思考了一些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活一世应该留下点什么?
那个时候我到最基层工作已经七年多。在这七年时间里,自己付出了很多:胃病加重了,没再写过、发表过一篇小文章,没有好好陪过家人,没有认真地看过一本书。七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获,一事无成,世人一大多看重的名和利也离我很远。
心底突然生出许多空虚和悲凉。不知道那天的抉择是对是错,从那天开始我挤出了时间,从那天开始我继续买书、看书,从那天开始我坚持作诗、填词。工作越来越重,儿子还那么弱小,能挤出来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是一种固执般的坚持,依然不敢去问自己是对还是错。
今年出了两次远门,却发现自己的坚持竟让自己成了另类。自信和自责,执拗和惊醒强烈地冲击着我。在一个个圈子中,在一次次交谈中,人们十句话里有八九句都离不开一个钱字,然后还是钱。这对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来说,多少有些不正常。一个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失去理想和信仰的人群是多么的可怕而可悲。
(二)
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时代的变迁。远在春秋战国,近到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金钱观在儒家文化的禁锢或是约束之下,还保持着一些人情、人一性一的味道。商人地位曾经被放置在艺人(伶人)和一妓一者之下,虽然这同样也被认为不太正常,却依然没有影响汉唐明清的一度繁荣和强盛。可现在一切都变了,变得让我们都不再清醒。
西方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原始积累初期,也和我们今天的状况相差不多,但他们很快发现并懂得一个继续发展的道理:一个只有物质或只发展物质,而忽略了民族一精一神文化建设的国家,是注定畸形而短暂的,也是根本没有前途的。人们在被物质利诱得迷失本一性一和良知的时候,往往想不到这些。
文化,是我们和物质建设相提并论却又只是口头显摆一下的东西,以至于谈文化做文化的,也多数成了撷取物质利益的一个幌子。“5.12”地震时,有文化无文化,有品无品的人,都哄闹般地跟着宣告“多难兴邦”。有钱人和穷人一样本着良知和人一性一最起码的底线做着好事。书生所在一个高山贫困村,自发捐款就近万元。那个时候大家都被良知和高尚振奋得自我感动了。
缺少民族文化滋养的热情和高尚能维持多久呢?缺少全民素质教育的理一性一能走多远呢?被利益驱动而缺少一精一神构筑的灵魂能持续美丽到什么时候呢?事实真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在灾后重建(物质重建)还没开始和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个被金钱至上侵蚀了近三十年的民众心理就已经局部崩溃了。这里只讲看到的真实:在分配救灾物质中,为了一小件东西,几个妇女可以争吵不休;在农房重建中,一小部分人既不想重建又想得到国家的补助,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真是花样百变、丑态百出。后期,但凡国家公共建设,总也有一批人整天在一精一心算计,只为高价索赔。地震刚发生时的高尚,早已被完全忘却了。“不患贫而患不公”、“天上掉馅饼,一一夜致富”的心态在这个时候暴露无遗。
在灾难的痛苦和记忆还没完全消退的时候,在一定范围内代表一个阶层的两个“大师”级文人,更作了一精一彩得让人瞠目结舌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伪善文人,丑陋而真实的面目。沉寂许久的所谓的“文化诗歌”也被地震自然催生,书生百度好友的文章里也一样,全是凭吊励志呼喊之作。与人的痛苦记忆一样,振作、励志、关一爱一都成了昙花一现。
地震前和地震后,人心的还原只需要这么一点点时间么?我们怎么成了这样一个,善于遗忘的民族?
(三)
我们需要清醒和警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该这样。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只为着立竿见影被人称扬,也不能一味只顾着做给别人看。我们应该拒绝虚荣、拒绝浮躁。其实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应该拒绝的是——华而不实。
想来一个民族应该有个共同的信仰,不管是政治的还是宗教的,它总能让这个民族暂时不会迷失前进和追求的方向。犹太人的犹太教,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印度佛教,小日本的天皇、武士道,西欧国家的基督、天主教,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引领着他们的文化、一精一神和价值观。我们今天真正懂得道教及儒家文化的国人恐怕并不多了,更别说集体地继承、甄别和发扬。
不是我们的东西不好,不是我们的东西在时代变迁中已经被更新和取代,只是我们差不多已经忽略了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根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偶像的黄昏也在肮脏和消亡。我要说的,还是近代教育的失败和差距。
不断胡搞的课改、改制,奇怪的“一精一英教育”,难以真见行动的老师地位和待遇提升,差异极大的教育区域投入,还有分布失衡却一直得不到整合的教育资源。家长和孩子都在为教育迷茫、奔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它的道理。没有几代人甘于寂寞地投资付出和努力,我们的全民素质怎能真正提高并齐整?如果换成十年树人,又怎能重铸一个民族强大的灵魂?如果百年树木,又怎能改变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真正减少那些不应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难?一切东西不是我们没去做,只是本末倒置,被我们全倒了一个个儿。物质和一精一神、树人和树木、用才和用德、眼前和长远、自大和自强、自卑和自尊。
炎黄圣帝奠定了一个民族的血脉,春秋战国奠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文景之治、汉武雄风奠定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唐宋诗词奠定了一个民族的灵魂风骨,明清与近代荣辱奠定了一个民族崛起的新起点。难道我们现在还不明白应该做些什么吗?
一个国家的选择就是每一个人的选择,每一个正确清醒的选择终将汇成一个时代的潮流。现在我们早已经到了不应该趋之若鹜或者亦步亦趋的时候了。
如果每个人在拥抱着物欲的时候,多一些清醒多好;如果每个人被利益掩盖了双目,能用耳朵听听历史的声音多好;如果每个人置身洪波人流时,能多些纯情再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多好;如果每个人或悲或喜都能不去随便忘却,那些值得让人回忆,并催人奋进的东西多好。如果这些都不只是如果。
炎夏的浮躁已去,与书生同样萧瑟的秋凉牵引着无聊而穷愁的思绪,好在冬天已经不远——这个在极寒之中永远让人惊醒着的季节。那个时候,让我们一起等待着思想和一精一神的再次回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