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间方寸天地,五湖内无限识海。一个人的一精一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嫩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何为学,为何学。
何为学?学习就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存在于天地之间,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才发掘出来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学习的过程中讲究的是厚积薄 发。西方罗马的法律便是从约定俗成一步步走形成拥有一整个体系的“自然法”。经历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等多个时期,经过数百年的修订和完善才最终 形成的。
学习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掌握知识是学习的根本。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每天面临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已是家常便饭。每天都在组长的督促声中完成作业,仿佛我 已不是我而只是一个机器。直到有一天我不经意间仰望星空,我感受到的不是星空的伟大而是对生命的思考对过往的反思。我突然发现我好傻了,每天不停的忙碌却 不知道为生命而忙碌,难道不是为了三年后的高考?为了掌握知识?正如纪伯伦所说的“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出发。于是我每天开始反思掌握了 多少知识,而不计算完成了多少作业。
为何学?子曰“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这个知识商业化的时代,其实在古代便有古人追求学以致用。三国时,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与 朋友一起读书时,评价徐庶,崔州平时“一精一于熟务,可为太守刺史。”而孔明自己则是“去细碎,广谘问。关其大略”这就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他立志成为名将, 贤相,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此他并不需要一精一于熟务而是一精一于熟务。这恰如孙权对吕蒙说所说的“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有人说学而无用不如不学,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与华歆割席断交的管宁终身未尝出仕。这样的官宁的确是“学而无用”但是这种“学而无用”却是一种纯粹学习。 为学而学,为取一悦自己而学。这样的学习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因为这是人发自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求,有了这种渴求便对知识的获取有种不达目的是誓不罢休的 决心。诸葛亮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管宁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安宁,寻求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道”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
在几百年前,有一名军官由于某些原因锒铛入狱,但他没有气馁反而在监狱中出于学习法律,尽管这与他的职业毫无相关。但是谁能想到这个默默无名的军官在几年 后成为法国在陆地上用火炮击退海上霸主英国的舰队,并成为法国在埃及的总督,建立了埃及国家科学院的前身---------埃及自然科学院。他从一个小小 的炮兵军官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最终成为法兰西第一人皇帝。他就是拿破仑,不过他最大的成就不是统治就半个欧洲,而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拿破仑法典》, 但是正如他也没想到自己会一步步成为法兰西第一人皇帝一样,谁能想到他在制定这部法律时所用的是十几年前他在监狱中所学的罗马法。多读书,切勿书到用时方 恨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何为学,为何学只是帮助我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行者无疆,行走的魅力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亦然。